【北京青年报】王辉耀:“和而不同”应成为全球化新阶段主旋律

发布时间:2019-12-16 11:18: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应邀为《北京青年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刊发于2019年12月15号。


  日前,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全球化智库(CCG)名誉主席陈德铭在美国纽约参加“中国年会:竞争还是合作”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从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大国关系、信息技术革命下的大国关系、超级大国和新型大国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述中美关系,认为某些人宣扬的中美经济冲突论和“脱钩论”实为谬论。笔者对此十分认同。全球化发展让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脱钩”既有损于两国利益,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已经达成一致,虽然后续谈判议题可能更加复杂,但这已经说明中美两国达成和解是大势所趋,对此需要有更多耐心和信心。


  尊重多样化的国家发展模式,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实力增长而显著提升,以美国为核心的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则问题丛生,许多机制陷入改革难题。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BR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非洲大陆自贸区协定(AfC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性多边发展机制和贸易协定的发展,凸显了多极力量日渐崛起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已成为客观事实,已非某些国家主观可以扭转。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的重要两极,中美关系对世界贸易、国际金融体系、区域安全和气候治理等方面都具有深刻影响。正如陈德铭所说,中美经济冲突论是妄想,是疯狂,中美“脱钩”更是不可能。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在贸易、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领域都进行了密切合作。中美互为主要贸易国,经贸关系一直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中美两国科学家每年都进行数千项科研合作,为许多全球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推动了中美之间的人才交流互动。这些都决定了中美两国要顺应客观发展大势,寻找和谐共赢的方法。


  中美两国实现和谐共赢,当前首先需要重建互信。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相比“贸易赤字”,缩小中美“信任赤字”在当下更为重要。中美之间产生“信任赤字”,根本原因是双方发展道路的差异,但是“差异”不等于“对立”,中美两国应该也能够做到“和而不同”。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虽区别于西方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必然形成根本对立。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许多利益相交点,中国也向西方国家学习了很多发展经验。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通过全球化发展逐渐融入了全球价值链,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和运行规则,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当前,中国正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是中国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外商投资法》将正式生效,金融行业全面开放,电信、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开放也将更上层楼。可以说,中国开放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心态。中国自古就有“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价值观,今天中国人在“以和为美”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友好,希望与世界各国在交流与互鉴中和平共存,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探索中总结出了一些中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可以供其他国家参考借鉴。比如,中国通过每五年制定一个新的国家发展规划与目标,将长期目标拆分为更易实现的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让国家发展更具有连贯性和效率,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反复与曲折。


  中国与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并不是要搞“发展模式输出”,而是希望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进步。中国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与支持者,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希望可以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红利与成功经验。对于这一点,中美之间还要继续加强对话与交流,不断消除误解,提升互信。


  中美两国交往密切,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当摩擦和矛盾出现时,两国要保持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中国的发展道路固然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但也不会与国际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截然相反,两者不会形成尖锐对立。21世纪的全球化应该更加包容和公平,只有实现多样化发展,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在全球化新阶段,“和而不同”的主旋律应当被再次唱响。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15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