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

作者:CCG
fiogf49gjkf0d


蓝皮书总报告下载



【摘要】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从多维度分析、总结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对策建议。

  全书由总报告、评价篇、调查篇、专题篇、对策篇和案例篇六个部分构成。

  在总报告中,总结了2015年全球对外投资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中国企业全球化课题组收集整理了2000年以来至今的近3000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在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与特点。另外,我们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七个困难与瓶颈,即国际标准参与度不高、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低、与国际NGO协调欠佳、与工会对话机制亟待解决、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遇阻和东道国政治风险应对能力不足一一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建议。

  在评价篇,我们以跟踪收集的300家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构建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量和质开展全面考察,推介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榜单。此外,我们也推介了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和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榜单。

  在专题篇,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国在转型升级时期,中非产能合作方面的问题、中国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布局问题、中国投资美国问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日本企业海外投资比较方面的问题等,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从多角度提供研究参考。本篇收录了《中非产能合作的特点与建议》(崔明谟)、《宁可慢些,但要好些: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现象的一些探讨》(何伟文)、《中国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比较》(康荣平)、《2016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分析报告》(王辉耀)、《国外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述评》(吴嵩博、卢进勇、程晓青)、《对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再认识》(何伟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选择》(徐洪才、徐一览)、《初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上的商业模式研究》(王辉耀、曹佳洁)等研究论文。

  在对策篇中,我们邀请协助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专业律师,深入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迈过海外风险,从投资前、中、后期分阶段论述中国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所需要做的工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提供法律护航。另外,精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内部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主要有《建立政治保险机制,分散“一带一路”政治风险》(王辉耀、苗绿)、《建议“人才”和“旅游”作为“一带一路”突破点》(王辉耀、苗绿)、《跨境并购中法律尽职调查的核心关注项目》(余承志)、《中国企业“走出去”之风险防范探析》(李志强、欧龙)、《“一带一路”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刘群)。

  在企业篇中,我们提供了中国化工、福耀玻璃、中石油三家在企业全球化发展方面的经典案例,为“走出去”及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案例参考。

  最后,在附录部分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智库(CCG)收集统计的2015~2016年对外投资事件,为读者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帮助。我们希望本报告对推动中国企业高水平地进行全球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从2014年开始,该蓝皮书已连续发布三年。该蓝皮书的编写正值中国企业大举“走出去”的黄金时期。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来华投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正在进行,“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也成为本次峰会的重要议题。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全球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由总报告、评价篇、调查篇、专题篇、对策篇和案例篇六个部分构成。蓝皮书总结了2015年全球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同时,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智库搜集的数据中2000年以来至今的近3000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与特点。


  同时,蓝皮书以绩效全球化、战略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为一级指标构建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以跟踪收集的300家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量和质的全面考察,推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和“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榜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每年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CCG调查。2016年度CCG调查采用问卷收集和企业访谈方式,除摸清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外,还着重CCG调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影响因素,以及“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


  通过专题论述的形式,蓝皮书从多方面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中国企业对特定区域投资的分析、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以及对“走出去”典型企业案例的分析等,并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难与瓶颈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建议。


序一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龙永图

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14.7%。截止到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16年上半年则涌现出几桩重磅交易——包括海航集团旗下天津天海63亿美元收购美国英迈,美的集团30多亿欧元控股德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库卡,以及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获得批准。在过去十年间,我们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了近10倍,赴海外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投资目的地愈发多元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全球化”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提升国际影响或开始在全球范围运作的过程也是因为世界观、产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换,所带来国际性整合的过程。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各个领域国际协定的签署……使全球化从涓涓细流成为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起源,然而,如果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历史记载,不难发现,中国曾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早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鼎盛时期城中150万人中三分之一是外国人口;唐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不但联通了中国与60多个国家的直接商贸往来,还在沿线多个国家及欧洲各地掀起了“中国热“。在明清封建时代末期漫长的闭关锁国之后,新中国成立了,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再次回到全球化的舞台。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15项经济改革措施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1979年11月,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公司。

全球化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外资“走进来”,通过“三来一补”发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业。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全球化下的大多数中国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也引人瞩目: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第一大贸易国,2015年人均GDP增长近7倍。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化进程有所减慢。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4年全球贸易总量较上一年仅增加2.8%,是四十年来首次低于全球GDP增速。G20国家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2010年末的381项增加到2015年末的1441项。2016年6月英国去留欧洲公投中,支持脱离的投票者以过半数的优势胜出;同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民主党候选人更是反对被认为是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我认为,这些看似令人担忧的事件主要是伴随经济周期波动的暂时现象,并不代表全球化的长期趋势。全球化有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第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是全球化的动力;第二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和贸易,这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载体;第三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这是全球化的实质和目的。三大要素的基础并没有动摇,因此全球化的过程还将持续下去。

企业是经济全球化最有活力的主体,中国企业目前正处在西方跨国企业曾经走过的全球化历程中。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时不时能听到批评的声音,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利润率偏低等。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见证者和孜孜不倦的倡导者,我认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初期,虽有种种不足,但大势不可阻挡,并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还会快速增长,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我国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500亿~3000亿美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1.1万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从2005年的122.6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180.2亿美元,扩大了近10倍。2016年1~7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2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8%。

支撑这一高速增长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当前商业环境要求中国企业具备全球视野,“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其次,国家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实行备案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搭建对外投资平台,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指导;再者,“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了新的载体,配合企业产能转移的需求,在帮助沿线欠发达国家跨越经济发展鸿沟的同时,实现了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

第二,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提升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01~2016年十五年间,在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中,高技术产品的占比从17.5%提高到约30%,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则由44.6%提高到近60%。

2016年5月,美的向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发出收购要约,计划通过库卡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生产效率并推动制造升级。类似的,2013年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池生产商A123,获得了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推动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这些例子说明,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全球化发展获取高端制造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第三,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将愈发多元化,稳步地向成为“全球企业”迈进。在过去一二十年的“走出去”探索中,中国企业通常追随市场、资金和资源,前往一些较“热门”的投资目的地,当前它们当中的先行者已经完成了对成熟目的地的布局,正进入相对陌生的前沿市场,呈现出全球布局越发多元化的景象。

例如,华为在1997年走出国门,目前已在160多个国家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并在世界各地构建了16个研究所,28个创新中心,45个产品服务中心;雇佣的15万名员工中有4万多人为外籍,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全球企业“。又如,海航集团旗下已囊括分布在5个大洲14个国家的30多家境外企业,截至2015年集团15%的资产、24%的收入来自其海外公司。未来,中国还将有更多的这类全球性公司的诞生。

第四,中国企业将通过全球化发展向价值链上游迈进,整合技术与品牌优势,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由技术、制造、品牌等环节组成的微笑曲线表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其中曲线两端的“专利、技术”及“品牌、服务”环节往往包含了较高的附加值,而位于曲线中段的“组装、制造”环节则附加值较低。在上一次全球产业分工转移中,我国很多企业正是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成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但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制造环节的传统优势正逐渐减弱,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而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许多中国企业选择通过“走出去”实现“引进来”,提升技术与品牌,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以获取更高附加值。

2012年三一重工对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的收购,将核心技术和品牌收入囊中,一举改变全球行业竞争格局。2008~2013年,深圳迈瑞公司完成了对美国Datascope公司监护业务、ZONARE集团的并购,获得了监护仪、医学影像领域两大著名品牌与相关知识产权,加快了在高端市场产品的研发,服务于国内和国际市场。

第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本土化经营水平将持续改进,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将做得越来越好。早期“走出去”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忽视了投资目的地的文化差异、经营环境等本地化因素,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例如上汽集团2004年入主韩国双龙汽车后,始终无法消除与工会隔阂,终因劳资矛盾激化而宣告失败。这些教训对后来者很有价值,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或绿地投资中提高了对本土化经营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联想集团、万达集团、福耀集团在并购海外企业后,均采取了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策略。其中福耀集团在2014年收购美国芒山工厂之后,基于尊重美国制造业工会文化考虑,保留了工厂工会,尽管并购协议允许关闭工会。2015年,福耀投资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地区后,向当地大学捐赠700万美元支持研究,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地政府要将一条公路命名为“福耀大道”。东莞的华坚集团在进入埃塞俄比亚伊始便以东道国的本土企业定位,2012年建厂之初就确定了依靠本地人才发展的计划——工厂开工之前派出200多名埃塞大学生前往东莞工厂培训,如今工厂规模已扩大到5000多名雇员,但只有140多人是中国籍雇员。这样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动当地制造业的提高,受到东道国政府和当地人的肯定与欢迎。

总体而言,我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持乐观态度,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然而全球化的大势不会逆转。对于众多期待跨出国门的企业来说,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经验十分重要。希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研究分析大量中国企业国际化案例的基础上编撰的这本《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能对“走出去”和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

龙永图

2016年9月

 

 

序二 拓视野、恒为贵、人为本、守自谦

——中国企业如何真正“走出去”实现海外经营

曹德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整体意识继续加深,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也早已踌躇满志,海外并购再掀高潮。与此同时,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经受了挫折与磨砺,也面临着困难和质疑。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走出去”并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更是一个转变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以及重塑企业文化的契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回顾福耀风风雨雨近30载,从一家生产水表玻璃的乡镇小厂起步,到1987年办汽车玻璃厂,1995年开始在美国投资,再到现在市面上一半的汽车安装的就是福耀生产的挡风玻璃,成为业内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知名民族品牌企业。一直以来,福耀秉承为“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树立典范”的愿景,始终将企业“国际化”意识融入企业运作基本理念之中。当然,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福耀也经历了诸多风雨,接受了诸多考验。由此,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浪潮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企业如何真正‘走出去’实现海外经营”一题,我有如下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国际标准,本土经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产品资质问题。企业若想把产品销往世界,首先要向国际标准看齐。上个世纪90年代初,福耀第一次进军加拿大,因为玻璃质量问题也遇到过困难。当时我便意识到,福耀要想真正实现“走出去”,必须要取得国际汽车玻璃制造技术的制高点。后来我们通过引进透明的治理结构,聘请国际专业的审计师,取得了国际惯例标准认证。奥迪汽车玻璃对汽车玻璃在减轻风阻等方面要求非常高,是同行业公认的世界最高标准,由此很多美国玻璃制造公司都难以达标。我们通过不断提高研发强度,在保持低成本的基础上,很快达到了与国际同行并肩的技术水平。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签署了与奥迪汽车玻璃配套项目合作协议,也由此开始,福耀生产的前挡风玻璃,将配套全球的奥迪汽车。

当然,只有产品质量国际化是不够的,企业的思想和行为则需要本土化。福耀在美国投资设厂,人员设置上除了必要的干部组织之外,企业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总经理都由美国人担任,只设立了董事长助理派驻美国做社区关系总监,负责与工会、政府、学校和社团沟通。如果公司需要媒体宣传或者记者采访,都由美籍总经理出面,要用美国人作为窗口回应美国媒体,用美国人的方式经营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懂得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地缘、政治、人文和商业文化,要学会用本土化的方式在当地站稳脚跟。

二、百炼成钢,贵在坚持

的确,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马平川,会遇见很多困难,产生很多痛点。2001年2月28日晚上,销售部黄中胜报告说PPG为首的几家美国玻璃企业向商务部起诉中国的玻璃倾销。基于当时我们的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放弃打官司,产品完全可以转向国内销售。可是如果不应诉,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反倾销的事实,以后福耀在国际市场上就会背着这个骂名。回想当初,我只因一次偶然机会与玻璃结缘,便为此坚持了近30年。还记得在建厂伊始,我就承诺要“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这片玻璃不仅够满足中国汽车行业的需要,还要能在整个国际市场上销售,要打入国际汽车玻璃市场,真正做大做强,就需要坚持。

的确,放弃诉讼对福耀来说不会是死路,但是,一旦做出放弃的决定,退出国际市场,那么必将意味着最终也要退出中国市场;一旦做出放弃的决定,丢掉的也不仅仅是国际市场的销路,更是企业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和国徽的尊严。为此,福耀“国际化”的路必须走下去,我们做出了应诉决定:成立反倾销领导小组,聘请美国最好的反倾销律师,哪怕为此负担高达数百万美金的律师费也在所不惜,将PPG为首的几家美国玻璃企业诉至美国国际贸易法院。2004年10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福耀汽车挡风玻璃终裁倾销率0.13%,视同为零倾销率。福耀反倾销案胜诉。千锤百炼,方能成钢。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想要在海外扎脚跟,在异邦打天下就需要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贵在懂得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人本主义,做好配角

企业是人做的,每个员工的背后,也都是一个家庭,中国企业进入异域市场要学会热爱本土文化,尊重本土人民。2014年,福耀兼并美国玻璃巨头PPG伊利诺伊州福耀芒山Mt.Zion工厂,面对PPG拖欠工会一笔增加时薪的“旧账”。按照合同,本可以解雇原有的工人重新招募。但考虑到,在福耀来之前,这个工厂属于在这里工作数十年的工人,我也同当地工人一样是从打工者开始的,没有家族财富,也没有政府背景,是彻底白手起家的,福耀应对工人充满尊重。老板和员工是利益共同体,不是对立的,不能搞对立,应积极和当地工会沟通。最终福耀履行了5年前PPG对工会做出的加薪承诺,保障了本土员工的权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要学会给自己找好定位,我们企业走到当地去,只是补充,不能喧宾夺主。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我们来到新的国家,应该谦虚一点,学会做好“配角”,特别是在劳工问题上,更应该褪去一些“民族主义”,多一些尊敬和包容。

以上几点,是我结合自身与福耀发展经验,思考“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拓展海外经营”这一议题,希望与各位分享的一点薄见。面向未来,也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拓视野、恒为贵、人为本、守自谦。只有将经济效益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把人本主义和谦虚谨慎的经营理念和态度秉承下去,才能最终走上一条长期稳定、健康和谐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河仁慈善基金会创办人、捐赠人

 曹德旺

2016年9月

 

目 录

BI 总报告

B.1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王辉耀苗绿

一 概述

二 2015~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三 2015~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

四 中国企业“走出去”困难与解决建议

五 结语      

BII榜单篇

B2.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企业全球化推荐榜

CCG企业全球化研究课题组

B3. 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王辉耀 曹佳洁

BIII调查篇

B4.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调查分析报告       CCG企业全球化研究课题组

B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挑战、风险与策略调查

CCG企业全球化研究课题组

BIV专题篇

B6. 国外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述评                   吴嵩博 卢进勇 程晓青

B7.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现象的一些探讨                 何伟文

B8. 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总结分析              王辉耀、苗绿

B9. 中非产能合作的特点与建议              崔明谟

B10. 中国与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比较                  康荣平

B11. 对“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再认识                     何伟文

 

 BV 对策篇


B12. 共建“一带一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徐洪才、徐一览

B13.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上的商业模式初探                  王辉耀  曹佳洁                 

B14. 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路径的六点建议王辉耀 苗绿

B15. 中国企业“走出去”之风险防范探析                 李志强 欧龙

B16. “一带一路”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刘群

B17. 建立政治保险机制,分散“一带一路”政治风险                  王辉耀 苗绿

B18. 跨境并购中法律尽职调查的核心关注项目                余承志

BVI案例篇

B19. 福耀集团全球化发展案例研究赵婧如

B2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跨国并购的9条经验      柯银斌

B21.宁波市内的四家企业全球化案例分析宁波市商委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处

BVII附录

B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事件(2015年7月~2016年6月)                           

B23. 后记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强劲复苏, 达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亚、欧和北美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


  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其次为制造业;


  四、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大幅增长,绿地投资小幅上升;


  五、国际投资政策继续趋于自由化与便利化;


  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七、中国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八、中国企业投资亚、欧及北美地区较多,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从国别角度来说,美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目的国。


  九、美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科技、化学品及金属、能源等方面,中国在美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房地产及酒店、信息通讯科技等方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绿地投资,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并购。


  十、中企海外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资源、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也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


  十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攻势强,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加速。跨国并购不断攀升,绿地投资显著增长;


  十二、中国企业形成“抱团模式”,跨产业扶持“走出去”。


  十三、企业对“一带一路”乐观展望,未来投资力度有望加大。



  另外,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海南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将于12月2-3日在海南开幕。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最具规模的企业“走出去”论坛,也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具代表性的国际高端平台。中国的海外投资于2016年创下了新的记录,标志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届论坛聚焦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驱动力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除了在政策、文化、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度研讨之外,更注重对参会企业实际业务的帮助与促进。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要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中,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景展示,要点如下:


  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强劲复苏, 达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蓝皮书显示,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1.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320亿美元增至7210亿美元,增长率为67%,成为复苏反弹的主要牵动力。


  2.亚、欧和北美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


  蓝皮书显示,2015年亚洲地区吸引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占总投资额的32%,多国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跨境投资成为加强区域连通的主要力量;其次是欧洲(占比30%)、北美(占比2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比10%)以及非洲(占比3%)。


  3.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主要集中于服务业


  蓝皮书发现,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的行业结构表现为:64%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了服务业,带动产业效率大幅提高,有利于深化国际分工,加剧行业竞争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27%流向了制造业,这是由于制药等行业出现一些大规模交易,促使制造业流入量上升;7%的流入了第一产业,这是因受到2014年以来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原材料、能源行业的跨国企业大幅消减资本开支,海外再投资缩紧,导致全球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流入量下滑。


  4.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大幅增长,绿地投资小幅上升


  蓝皮书显示,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跨国并购大幅增长,创下7210亿美元的交易记录,比2014年增长了67%。究其原因,CCG认为,这是在全球流动性较充裕的国际大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扩大营收并获取成本规模效益。与并购活动大幅增长的态势不同,2015年宣布的绿地投资总额为7660亿美元,仅增长8%。发达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绿地投资额在2015年均略有增长,发展中经济体的绿地投资额则出现下滑。


  5. 国际投资政策继续趋于自由化与便利化


  蓝皮书显示,2006~2015年,各国出台的对外投资政策在数量上逐步增加。2015年共有46个国家出台了96项涉及外商投资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自由化与便利化政策数量71项,相比2014年增长了51%;13项政策涉及对外资加强限制或监管,比2014年增加了4项,但低于2006~2013年期间出台的限制政策数量的总和;12项为中性政策。可以看出,出台的85%的政策措施旨在扩大开放,促进投资,比例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在推动自由化与便利化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中,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进行了具体呈现。要点如下:


  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走出去”的时机与环境均为利好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与环境利好,这是对外投资激增的主要因素。一是在政策方面。自2014年开始,我国在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上大幅简政放权,形成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改成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一系列的政策开放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的潜在活力。二是资金面支持方面。2015年下半年,我国放松货币政策,信贷与社融投放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实体经济资金面整体趋于宽松。受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加之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优质低估值企业较多,促使优秀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三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方面。受2015年“8.11”汇改、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通道之中,出于远期对人民币汇率的担忧,促使企业加强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以抵御风险。


  特点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4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其中非金融类为1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金融类为242.5亿美元,同比增长52.3%。2015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比2014年有所下滑,但仍居全球第一,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居美国之后,日本之前。


  特点3:中国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蓝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56亿美元。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7亿美元。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中国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特点4:在投资的地域分布上,中国企业投资亚、欧及北美地区较多,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通过对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欧及北美地区,比重分别为30%、29%和25%。其中在亚洲投资180起,涉及投资金额3865.75亿美元;在欧洲投资177起,投资金额1769.14亿美元;在北美投资152起,投资金额为503.71亿美元。


  蓝皮书显示,从单个国别来看,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根据CCG的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案例129起,投资总金额达到482.67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同比增长了24%和94%。2016年截止到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近20%都投入到了美国。例如,2015年,复星集团以近25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巨头Ironshore Inc,安邦保险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地标性酒店等。


  特点:5:在投资方式上,跨国并购不断攀升,绿地投资显著增长


  蓝皮书显示,根据CCG收录的2000~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跨国并购案例占总案例数的88%,可见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从2006年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数急剧上升,2015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98起。CCG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借力IBM品牌力度获得全球营销网络;美的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弥补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空白,把东芝在电子控制领域的技术应用到家电智能领域,提高美的国际制造水平。


  蓝皮书显示,相对于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绿地投资数目相对较少,但是投资金额超过海外并购金额,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选择在欠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以获得原材料和劳动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多以绿地投资为主。另外,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把目光投向德国,继2014年之后,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


  特点6:投资领域呈多元化趋势,制造业投资独占鳌头


  CCG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从过去的能源、资源类投资逐渐转向包括高新技术、服务贸易在内的多元化领域。从2015年的投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制造业占比48%,接近总投资额的一半,投资海外房地产业占比12%,信息技术、互联网领域投资占比8%,能源、金融业海外投资各占7%,文、体、娱乐占比5%,服务业占比3%,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各占比2%,科研、农林牧渔业、水利及住宿餐饮业的海外投资各占1%。


  特点7: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超过美对华投资


  根据荣鼎咨询在与CCG联合举办的“中美双边直接投资25年”研讨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美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科技、化学品及金属、能源等方面,中国在美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房地产及酒店、信息通讯科技等方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绿地投资,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并购。中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命运共同体”。







CCG观点


  2016年度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等不同层面和主体的角度,对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可行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未来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将发挥重要作用。CCG的具体观点如下:


  观点1: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低是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企业要纵深标准制定、翻译和对比验证,落实应用示范;政府要注重人才经费支持,完善翻译机制,推广中国标准;标准化相关机构要优化标准结构,开展标准学术研讨和推广实验。


  观点2:中国企业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进程。对此,企业应落实“本土化”、聘用国际人才,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政府要改革绿卡制度、发挥驻外人才资源、推动土洋猎头交互发展;人才中介机构要深耕细分市场、规范人才寻访经营。


  观点3:缺乏与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的良好沟通,成为“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问题。对此,企业应正面回应、承担责任、进行媒体公关;政府要引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本土NGO“走出去”;中国本土NGO和行业商会要助力实施,联结国际社会,树立典型、开展绩效评价。


  观点4:东道国的工会活动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构成巨大挑战,与工会沟通不当导致海外利益受损的案例屡见不鲜。对此,企业应主动认识工会、重视工会、与工会建立信任;政府要积极对话高层,协助开展公共外交;各行业商会要建立境外商会组织,加强与当地工会和商会的联系。


  观点5: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缺失,削弱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对此,企业要建设品牌内涵,聚焦产品、宣传创新,构筑行销网络;政府要强化法制保障,打造民族品牌,加大海外推广力度;商会要抱团协同发展,跟进国际品牌战略。


  观点6:法律风险成为除政治风险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最大风险。对此,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审慎尽职CCG调查;政府要加强海外投资立法、发展法律中介服务;律师行业协会要成立专门委员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观点7:政治风险是影响企业境外投资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应对能力尚需提高。为此,企业要投保监控预警,借力仲裁渠道;政府要健全法规制度,设立基金补助;建立风险评级,参与全球合作,提供多元化风险管理服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建立风险评级,参与全球合作,提供多元化风险管理服务。





CCG评选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企业全球化榜单,2016年度的一大创新是新加入“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适应了中国创新发展战略以及世界科技创新的潮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历经三年,跟踪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根据企业海外发展情况收集数据,观察企业海外经营的动态,从多角度、全方面来评价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以中国企业在海外共创、共赢的视角,宣传中国企业正面形象,推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设计了评价体系,经专家审议和智库研究,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和“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榜单。


  CCG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研究者和推动者,每年将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纳入研究的重点之中,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梳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提高海外竞争力提供可参考标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研究平台。


  评选一: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推荐榜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历经三年的研究与不断修正,为如何评价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综合性评价体系。按“走出去、走进去、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海外发展路径,以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共创、共赢为原则,甄选了五项评价要素,即绩效全球化、战略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以德尔菲法赋予各要素权重,综合评选推介“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50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榜单如下:


排名

企业

排名

企业

1

中国化工集公司

26

珠海格力器股份有限公司

2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7

金川集股份有限公司

3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8

光明食品(集)有限公司

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

柴控股集有限公司

5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3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6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

兖矿有限公司

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3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8

中国五公司

33

广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9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34

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10

海航集有限公司

35

中国黄金集公司

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公司

36

三一集有限公司

12

美的集股份有限公司

37

中国中信集有限公司

13

TCL股份有限公司

38

中国中公司

14

浙江吉利控股集有限公司

39

中国路工程公司

15

中国有色矿业有限公司

40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16

中国石油化工集公司

41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17

海信集有限公司

42

国家网公司

18

复星有限公司

43

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中国航空集公司

44

中国合网通信集有限公司

20

中国移通信集公司

45

新希望集有限公司

21

中国港中旅集公司

46

中国信集团公司

22

万向集公司

47

绿地控股集股份有限公司

23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4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4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国交通建有限公司

50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观察本年度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50强榜单,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一是中企海外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在2016年的推介榜单中,行业分布呈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资源、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也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


  二是海外并购攻势强,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加速。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十分耀眼,无论是并购宗数还是并购金额都创历史新高。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对加速技术、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开拓全球市场渠道,对冲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有重大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加速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方面,有很强的意识。


  三是企业形成“抱团模式”,跨产业扶持“走出去”。在推介的50强企业中,“抱团出海”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资源整合重组型。自2015年起,中国企业为了解决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的问题,同时更好地迎合“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先后进入整合重组阶段。



  评选二: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推荐榜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通过收集和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案例,根据新闻性、创新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等多项标准评选,通过专家评审,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这些企业在所属行业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在过去一年中成功运作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海外投资项目,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它们积极走出国门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将鼓励并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榜单如下:


  (按企业名称音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企业

企业

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

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清芯华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沈阳联立铜业有限公司

北京万丰科技有限公司

顺风国际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苏宁环球传媒有限公司

渤海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福昕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汇量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携程旅游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

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辽宁凯博通用航空器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

绿叶医疗集团(中国)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评选三: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根据各个上市公司公告及其他公开资料的数据,通过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力这两项指标,评价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由此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企业实施了跨国并购,但因未披露交易金额,所以未纳入本年度榜单的统计中。数据选取的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不在此范围内的并购不纳入计算,国际的基金股权投资也不纳入计算范围。榜单如下:

1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

6

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7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3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8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

4

海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5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评选四: 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通过分析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产业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以及科技产业园情况;企业投资产业创新、科研项目资金比重;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以及国际、国家标准研发制定情况等指标,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如下:


  (按企业名称音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海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评选五: 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通过分析企业对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加快“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度,以及“一带一路”投资带来的中国企业在亚洲的影响力提升度,从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中评选出“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开辟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版图,而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带动性和引导性,是走进“一带一路”的先锋力量。榜单如下:


(按企业名称音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华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优联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CCG声音


  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路径的六点建议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对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提出了六点建议,以从政府、企业、智库、国民等多样化主体上,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


  1. 在“一带一路”上建设产业园区


  毋庸置疑,企业“走出去”在海外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发挥中国企业的群体优势。积极投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产业园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理想的战略布局之一。在海外园区建设上,CCG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减少在投建海外园区时的指令性任务,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园区开发时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海外园区在经营发展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海外园区应建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第二,政府在海外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政策指导作用。企业与政府携手合作,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整体规划优势;企业具体投资、落实园区的项目建设。第三,对海外园区的支持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对海外风险防范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建在地缘政治不稳定、恐怖主义高发的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我国政府应通过海外使馆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第四,建议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政府间的双边、多边的紧密合作。对于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外交途径,间接地助推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开发计划的接驳。


  2. 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样板工程


  正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的,“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已经有了,现在需要抓具体的项目,有必要打造几个样板国和样板工程,为以后的推进建设树立模版。首先,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选择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作为范例。例如巴基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等,先赢得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以它们为着手点,从而带动周边其他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这一区域合作的热情。其次,我们也可以以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领头作用的大国作为切入点,形成范例。譬如与印尼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东盟各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亚各国。


  3. 充分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六十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都具有独特性。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线国家虽然积极响应但是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与理解有待提高。CCG认为,我们不应仅限于政府之间的交流,更应提倡民间二轨的建设交流,让中国智库参与其中,通过中立的民间学术、友好对话,积极与沿线国探讨合作方案与机制,寻求各个利益体的多方面平衡。我们也提倡两国智库或是多国智库举办“一带一路”智库峰会或是成立智库联盟,让国家背后的第四力量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上的协同发展、共赢建设。


  4. “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先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需要熟悉沿线国家人文社会、掌握东道国语言、了解当地文化、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因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为此,CCG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政府主导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的人文文化交往,加大培养一批熟悉、理解、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即“知华派”,为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十分必要。二是依托海外孔子学院输出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所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我国华侨华人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优惠政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增大华侨华人力量。


  5. 让旅游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先导


  在“一带一路”实施初期,可从旅游入手打造民间外交。2015年中国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与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1180.2亿美元相比非常接近。可以看出旅游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还是很受欢迎的。


  第一,旅游业的人文属性和经济属性应并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地,也是人均境外消费最多的地区。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17亿人次,同比增长9.8%。同时中国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消费893美元。在出国旅游目的地中,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泰国、韩国、日本、越南、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我国旅游不但可以间接地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增加老百姓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国与国之间的友情。旅游业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独特产业作用,能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经济贸易壁垒。通过旅游,能获得沿线国家的理解、认可和文化包容。


  第二,加强“一带一路”旅游开发合作,互相简化旅游出入境手续。“一带一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协同合作,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海洋旅游资源竞争力不强,因而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展海洋旅游,例如投资滨海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同时,这要求我们逐步完善出入境旅游的政策,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我国的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世界各国都放开对中国游客的签证限制,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中国实行了免签或落地签。从2014年11月起,美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大陆游客简化了旅游签证手续,延长了签证有效期。


  第三,提高公民旅游修养,宣传文化旅游。最后,既要对外加强旅游合作,也要自我修身,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旅游合作可以强调文化之旅,应该在旅游业宣传上,增加我国公民对深层次文化旅游的认识。


  6.  探索“美食外交”等文化交流新模式


  我们要打造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推广中国美食文化来加强交流合作,从而助推“一带一路”的实施。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要就曾开展“美食外交”。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十分重视“美食外交”,曾招揽名厨成立大厨团队,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


  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民间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可以通过政府基金扶持文化类企业和投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企业。借助华侨华人同时了解中国和所在国文化的优势,便利文化交流,同时能使文化传播深入当地民众生活。




CCG声音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现象的探讨


  在该蓝皮书中,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针对2015-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现象,提出“宁可慢些,但要好些”的主张。。


  何伟文肯定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意义,认为是企业自身核心产业全球化延伸扩张的合乎逻辑的过程,是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是实现资源和市场全球最佳配置、覆盖全球价值链并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步骤。但是在投资领域存在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工业并购和投资滞后的问题。


  2015年和2016年前四个月,中国企业购买或绿地投资海外高端制造业出现良好势头。清华紫光、中化、海尔等都是典型例子。除了清华紫光和中化收购先正达外,在高端制造业研发和生产领域,我国企业并购和绿地投资力度远不如房地产、酒店和娱乐。其中一个突出领域是医药工业和医疗行业。生物医药工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的生命福祉,而且集中了现代科技诸多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化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的优秀成果。因此无疑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的重点。但这方面迄今的并购和投资规模与房地产、酒店行业相比黯然失色。


  何伟文高级研究员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了战略设计和政策调整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对业已进行、正在进行和近期计划的1亿美元以上重点并购项目进行小结,看其是否符合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自身要求;进行市场可行性回顾;分析企业杠杆率和偿债预期;看其是否得到被收购方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二是对照国家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相应方向;对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看是否有助于它的实现。三是根据十三五规划产业体系的要求,顶层进行主要行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指导战略框架,包括规模、对象、具体目的、预期效果等。四是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从普遍鼓励走出去,转为区别对待。




CCG调查


  企业对外投资情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每年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调查,2016年度的CCG调查采用问卷收集和企业访谈方式。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以下突出的特点:


  1. 企业对“走出去”意愿强烈


  受CCG调查企业均表示有“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其中73%已经开展实施,27%处于拟开展阶段。参与CCG调查的企业63%是民企,有28%是国企,还有近一成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2. 企业对外投资额增长明显,中小规模对外投资势头旺盛


  与2014年底相比,在2015年21%的受CCG调查企业的对外投资总额在30亿美元以上,2014年的占比为13%。这些数据反映出近一年来单个企业对外投资额的增长较明显。


  3. “走出去”企业倾向于与当地企业结成合作伙伴


  大部分受CCG调查企业在“走出去”的运营过程中对当地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在受CCG调查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在目的国有当地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项结果与受CCG调查企业对当地企业的依赖度相吻合。


  4. 与当地中国籍企业合作大于竞争


  在受CCG调查企业中,与投资目的国内的中国籍(含港澳台企业)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合作关系”、结成“产业联盟”的分别占比42%和38%。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已逐步告别过去的单枪匹马和恶性竞争,“抱团取暖”逐渐成为主流。


  5.  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积累、资本市场、银行贷款与投资伙伴参股


  从“走出去”融资来源看,67%的受CCG调查企业靠自身利润积累实施“走出去”。由于大部分受CCG调查企业为民营企业,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有所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寻求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来获得投资;政府拨款和私募资金等正在发挥作用,但力度有待提升。


  6. 提升品牌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驱动力


  在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因素中,“提升企业品牌”、“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外政策支持”和“目的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是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其中,提升企业品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来实现的战略目标,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驱动力。优惠的招商、融资和税收等国内外政策支持对于企业“走出去”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7.  企业投资意愿受目的国的法律审批、税收政策影响最大


  目的国的法律审批环节是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门槛,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而遭到阻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税收减免政策与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和盈利能力密切相关,如果目的国能够给予企业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则大大提高企业投资的意愿


  8. 国际人才缺乏、文化差异大、政策不熟悉构成企业国际化经营最大的制约因素


  CCG研究发现,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遭遇的对目的国政治经济形势缺乏了解、文化冲突、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加大了对外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彰显出企业跨国投资经验的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专业的国际化团队。人才问题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关键瓶颈。



CCG调查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的调查,CCG发现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遇到一些典型的问题。


  1.  运营成本高、政策不一致、劳动力水平低、工会势力大、基础建设不足较为突出


  CCG调查发现,42%的企业认为在投资目的国当地的运营成本过高,27%的企业认为“当地政府政策不一致”造成了困扰,此外“当地工会势力庞大”、“当地劳动力水平欠佳”和“当地基础设施不足”也是企业在当地运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  人力成本、税务负担和融资成本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62%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是造成运营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税务负担(47%)和融资成本(40%)(如图16)。这与前面受CCG调查企业认为当地税收减免政策和国际经营人才是重要影响因素的发现一致。


  3.  国家政策支持的宣传和覆盖面有待扩大


  在“走出去”中获得我国的政策支持方面,累计约六成的企业表示获得过“低息或无息贷款”(22%)、“优先获得外汇”(20%),以及“对固定成本或营业成本的补贴”(20%)等一项或多项政策支持。除此之外,“优先获得返销配额”(9%)和“低价或免费保险”(7%)也是我国政策支持的方式。然而,近四成受CCG调查企业表示没有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4.  中国企业认为对外投资政治性风险高,宏观经济风险相对最低


  高达71%的企业认为在治理薄弱国家的合同方不守约和政府腐败的风险度高,相比之下,认为这两种风险在治理完善的国家存在程度高的企业分别只有23%和15%。此外,政策变动(65%)、政治动乱与战争(59%)以及被当地资产国有化(58%)也是受CCG调查企业认为在治理薄弱的国家所面临的高风险,相对而言,仅有约两成的企业认为这三个风险在治理完善的国家的程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受CCG调查企业认为的在治理薄弱的国家风险程度相对最低的是安全审查或政府阻挠方面(56%),而在治理完善的国家,企业认为其所面临的风险最高的就是安全审查或政府阻挠(30%)。


  同时,不论是在治理薄弱的国家还是在治理完善的国家,受CCG调查企业认为风险最低的都是宏观经济风险,分别占13%和56%。在实际案例中,虽然企业担心更政治风险,但宏观经济风险对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影响显著。例如,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相比2007年由1.83万亿美元减到1.45万亿美元,下降了约21%。其中2008年发达国家获得的FDI为8401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32.7%;发展中国家所获的FDI为5177亿美元,较2007年涨幅降低。经济危机下的FDI撤资表明,目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稳定性与企业对外投资利益直接相关。


  5.  对外投资风险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面对海外投资风险,67%的受CCG调查企业选择“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等联系”。此外,“与目的国当地企业合资合作”(51%)以及“尽量多雇佣当地人”(47%)、“购买海外投资保险”(42%)和“寻求目的国当地法律保护”(42%)是近半数企业采取的应对风险之策。有近三成企业选择“聘用第三方专业公司来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31%)、“取得目的国政府的支持协助”(31%)和“加强自卫能力及安保措施”(31%)。此外,“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24%)和“使用对冲等金融手段”(20%)也是部分企业应对风险的选择之一。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需要提前做好详尽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企业自身在法律、财务和行业等方面的风险应对能力。


  6.  海外社会责任履行需要进一步提升


  蓝皮书显示,在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的管理和实施方面,27%的受CCG调查企业表示在海外发展战略中有社会责任的描述,38%的表示“与各相关方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31%的企业表示“有专门负责海外社会责任的部门及主管”,以及“已编写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31%)、“已制定海外社会责任目标和管理方案”(24%)。


  7.  智库应加大力度服务企业“走出去”


  在获得对外投资信息的渠道方面,60%的受CCG调查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同行企业”渠道,其他来源依次是“相关国家部门,如商务部”(33%)、“已经走出去的,在当地的中国企业”(29%)、“国家颁布的投资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27%)、“中国驻外领事馆或其他驻外机构”(24%)。从中可见,行业渠道和官方渠道是企业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智库平台获取信息的企业占比达24%,彰显出智库在帮助企业提供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





CCG调查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关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和设想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对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调查,被调查企业认为,“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一带一路”经营模式需适应沿线国家的有效需求,它们对“一带一路”乐观展望,未来投资力度有望加大。


  1. “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40%的受CCG调查企业认为“天然资源丰富”是较大优势,“资产价格便宜”仅受到少数企业的关注(13%)。然而,“政治风险较高”(36%)、“发展水平较低”(33%)、“法制化程度较低”(31%)、“金融资源不足”(29%)、“政府治理水平较低”(29%)也是企业关注的因素,反映出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机遇和风险已有考量,将有助于做出更加审慎的投资决策。


  2. “一带一路”经营模式需适应沿线国家的有效需求


  在“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的多种经营模式中,58%的受CCG调查企业选择在海外建立国际合资企业,有50%的企业看重海外并购。这一方面与中国企业对这样的投资模式轻车熟路相关,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差异大,建立国际合资企业有助于分化风险。


  另外,出口产品也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主要方式(39%)。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蕴藏的市场体量大,出口产品成为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相比之下,授权海外商家连锁加盟,许可海外商家生产销售本公司产品,和代工生产这样的经营模式也适合部分国家,但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初级实施阶段还相对较少看重。


  “一带一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要想从中扩大海外市场和提高竞争力,需要充分CCG调查目标国的投资环境,避免表面上市场广阔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盲目投资,根据沿线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显著差异,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


  3. 企业对“一带一路”乐观展望,未来投资力度有望加大


  在“一带一路”投资目的国经济展望方面,73%的受CCG调查企业表示看好,其中44%的计划扩大投资,29%的尚未有扩大投资计划。尚有24%的企业在评估当中,3%的企业表示“不清楚”(如图27)。由此可见,绝大部分企业都十分关注在“一带一路”投资。


  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意愿方面,33%的受CCG调查企业在该战略倡议提出之前已经有投资;5%的表示在该战略倡议提出之后,增加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13%的表示“已有投资计划,但尚未实施”;42%的企业表示“有投资意愿,但尚没有详细计划”;还有7%的企业目前没有投资意愿。由此可见,高达93%的企业关注“一带一路”,其中38%的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投资。但是5%的企业在国家战略倡议提出以后落实了投资,表明企业主体对投资“一带一路”还是十分审慎的,这与前面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环境评价的发现一致,也与本次CCG调查中民营企业占比较高有一定关系。


  目前,“一带一路”正在加快建设,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融资平台也投入运行,地方产业基金、商业银行也支持企业赴“一带一路”投资。结合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和产能合作的现实需求,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走到“一带一路”上。


分享按钮